「DAY15」分析流程痛點與故事板:三大法則
Posted on September 29, 2023 • 1 min read • 71 words幫助筆者更快速的理清接下來所要講的內容,所以筆者引用架構並加以改良更適合數位轉型場景
筆者近期拜讀了[WEB API設計原則-API與為服務傳遞價值之道],深有感觸,其中第四章-產生活動與步驟內容所講的思維和概念,可以幫助筆者更快速的理清接下來所要講的內容,所以筆者引用架構並加以改良更適合數位轉型場景。
軟體開發者總是花費大量的時間在擊習,學習那些他們未知的東西,遠其他工作截然不同,因為我們的每一次總是我們的第一次(儘管在外人看來都是在敲鍵盤)。
—Alberto Brandolini
過去的我們,以在學校單位來講,假定一份公文需要經過5個處室、7個人過簽核(這算少了),先不論是否有神秘力量讓公文消失的問題,光是要跨處室轉運來講,這就是一個大工程,如果一個處室下午收發一次公文,是不是一天只能過一個處室,再加上有可能承辦人休假開會等等問題,平均一份公文在一個人身上,要押上1-3天的時間,
ADDR流程,包含對齊、定義、設計、優化,
將活動解構成步驟
對齊 | 辨別數位能力 |
---|---|
定義 | 產生活動與步驟 |
定義 | 界定流程的邊界 |
設計 | 建立流程模型 |
設計 | 高階設計 |
優化 | 優化設計 |
優化 | 撰寫流程文件 |
Jobs To Be Done,JTBD(需要完成的工作),是由一位哈佛商學院教授 Clayton Christensen 所提出的觀念,是在建構產品或服務時,那些已明確知道必須完成的事。透過深入了解人們在特定情境下所需完成的工作或任務,用戶有那些問題、解決間題需要完成哪些事項,以及解決間題之上的整體目標等等的課題,企業可以更好地滿足這些需求,從而提供更有價值的解決方案。
從流程規劃的角度看,應用JTBD方法如下:
JTBD中的JOB「工作」不單單指傳統意義上的工作,還包括工作的目標和成果。這些工作可以是全新的、待處理的,也可以是已存在的、或者用戶不滿意的。在這個理論中,從零到有的元素,能夠使產品滿足用戶需求的所有要素,都可以被視為「工作」。
克里斯坦森(Christensen)表示產品不僅僅需要滿足功能需求,還應考慮用戶的整體體驗以及社會因素。這裡所謂的體驗不僅僅指硬性功能,更關注用戶在使用過程中所感受到的愉悅和滿意。換言之,除了基本功能,產品也應設計為讓用戶感到舒適、輕鬆,而非困惑和緊張。有時候,我們需要思考如何讓用戶在使用產品時心情愉悅。
對於一般用戶而言,他們並不關心技術細節,如流程邏輯、服務架構、無服務器計算、框架等。他們關心的是,誰能幫助他們解決問題,最終實現他們的目標和需求。
在JTBD理論的背景下,Alan Klement提出了工作故事的概念,成為我們定義「工作要完成的任務」的有力工具。透過工作故事,我們能夠更加著眼於目標和用戶,並為其提供服務。此外,工作故事還可以用於編寫測試腳本。然而,請注意,在工作故事中不要包含技術細節,而應專注於了解需求。在ADDR中,我們廣泛運用工作故事,為我們提供了需求的使用場景。其簡潔而完整的格式能準確地記錄用戶的需求,讓我們輕鬆識別出用戶真正的痛點,並將其反映到流程設計中。
工作故事(Job Story)主要分為三個部分,「當(When)」、「我想要(I want to)」和「所以我可以(So I can)」:
當我們了解傳統方式的痛點以及期望達到的效果,我們可以透過ADDR流程、JTBD、工作故事,先了解使用者需要甚麼開始,一路到事件的邊緣定義,而後產生正確的步驟與參數,再藉由camunda圖像化的流程設計,打造出解決方案以及解決事件的引擎。
明天我們來了解流程事件設計
如果有任何問題,歡迎在下方留言!! 筆者頭一回寫技術文,如果內容有誤,或者內容的呈現上有所缺陷,如果您願意,歡迎在下方留言給我呦~~
這是我的部落格,歡迎點擊閱覽喔~~會不定期更新文章